《诗经·召南·野有死麕》其旨意历来说法不一,一说这首诗是荒烟蔓草年代人纯情真的情歌;一说这首诗描述一位女子对一位男子无礼粗鲁行为的抵抗,从而体现出召南之地受到了文王的教化;一说这首诗描写的是男女间淫邪的行为,有违大道;一说这首诗寓意高人逸士抱璞怀贞,不肯出而用世,故托言以谢当世求才之贤也。而今大都认同是平白直描的爱情诗。我赞成这种看法,不应该动辄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太隐晦,太沉重。
还是来说我所关注的植物。
第二段的首句“林有朴樕”之中的“朴樕”是一种植物没有疑义,但古今解释存在歧义。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指小木,如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小木,薪柴”;一说灌木,如三秦出版社《诗经 楚辞》:“一种灌木,古时人结婚时作烛用。”这两种解释都没有说具体的种名。一说朴樕是“木”,即今之壳斗科的槲树。
“小木”和“木”之说来源于古人的解释。《毛传》:“朴樕,小木也。”《尔雅·释木》:“樕朴,心。”郭璞注:“心,槲樕别名。”《说文解字注》:“樕朴即《诗》之朴樕······《诗正义》云,某氏曰:‘朴樕,斛樕也,有心能湿,江河间以作柱。孙炎曰,朴樕一名心·····知朴樕乃木名。非凡小木之称也。斛俗作槲。槲樕,栎之类。”
《本草纲目》和当今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药典籍都说今之壳斗科的槲树(统称)就是《诗经》里的朴樕就是《尔雅》里的槲樕。
槲树是落叶乔木,大者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许。其叶名波罗叶,有特殊的鲜香味,北方常用以包粽子。刘禹锡 《琴曲歌辞·习鸢操》中的“朴樕危巢向暮时,毰毸饱腹蹲枯枝”,朱熹《古意》中的“兔丝附朴樕,佳木生高冈”,陆游《山居叠韵》“禽吟阴森林,鹿伏朴樕木”,应该就是指的这种槲树。
槲树有两种生长形态:一种是上述的乔木和小乔木状,而更多的是成灌木状。在我的老家沂蒙山,管灌木状的叫波罗叶或菠萝头,管乔木状的叫槲树。灌木状的波罗叶多用于薪柴、养蚕和采波罗叶之用。由于年年割伐,基部通常都长成很大的根疙瘩,我们叫作“波罗柞(zhà)。”《毛传》“朴樕,小木也”也许就是指的这种灌木状。
《本草纲目》说“槲叶摇动,有觳觫之态 ,故曰槲樕也。朴樕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芃芃故也。”树槲叶大质厚,秋后枯黄而不落,风中翩翩舞动,“唰唰”作响,是诗一样的风景。
现代的文字工具书都说“朴樕”这种“小木”喻浅陋﹑平庸,亦用为谦词,似不确切。小木本身就无所谓材。喻作浅陋﹑平庸的应该是指乔木槲树,即和“樗栎散材”、“栎散”等词语一样,都是源出《庄子·人间世》之“匠石见栎社树”。
《召南·野有死麕》之“朴樕”,应该是指乔木状的槲树,因为说的很明白,是“林有朴樕”。
三秦出版社《诗经 楚辞》说“朴樕”是“一种灌木,古时人结婚时作烛用,”不知所指,但肯定不是指槲树。因为槲树是“不生火之木”。《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十二月,其树栎”说,“木不生火,惟栎为然。”这里面的“栎”,指的就是槲树(统称)。
展开全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