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智造(13)〡少海汇:撬动千亿级智慧住居生态2019-07-17 08:28:07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作者:
▲2019年7月17日 青岛日报5版截图
少海汇:撬动千亿级智慧住居生态
2019年7月1日,是智慧住居生态圈少海汇创业三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少海汇发布了全新的整装产品,宣布向ToB(商业用户)和ToC(消费用户)的千亿级智慧住居市场全面发力,颠覆售卖产品的传统模式,转型升级为以用户画像为驱动的生活空间方式提供者。
▲位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胶州核心区的少海汇总部。
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胶州核心区的少海汇,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智能家居研发制造中心。2018年,少海汇核心企业年产值达到了185亿元。
少海汇不是一个企业,不是一个控股集团,更不是行业协会。
如何定义少海汇?如何理解少海汇引领的智慧住居变革?
少海汇创始合伙人刘斥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少海汇将聚焦人工智能在智慧住居细分领域的应用,继续联合国内一线资本,全面布局物联网智慧住居产业生态圈。
“互联网+”让智能家居机遇降临
少海汇诞生于2016年,它的前身是海尔家居。
2014年,对海尔家居来说,是改变命运的转折之年。彼时,在海尔偌大的产业布局里,为地产企业做装修配套的海尔家居,从事的是不怎么起眼的“副业”。
少海汇创始合伙人刘斥在首次和信中利创始人汪潮涌交流时,这样描述海尔家居所在的装修行业:“利润很薄,行业很土,听上去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海尔家居自身也面临很多问题:业绩不稳定,用户抱怨多,企业一半的利润都来自于海尔集团的内部订单,外部订单也主要依靠海尔的财务资金维持运作。
2014年7月,海尔正在推进“人人创客”,作为一个完全依赖集团生存的“富二代”,前景不明朗的海尔家居被推入波涛汹涌的市场大潮中,企图寻找独立生存的道路。
从“养尊处优”到“自寻生路”,海尔家居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人员流失、渠道缩减、品牌授权有期限等问题都让海尔家居的前途岌岌可危。于绝处逢生,团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
瞄准“互联网+”的风口,在营销一线工作多年的杨铁男和同事从用户“不愉快的装修体验”中,发掘了“互联网+装修”的模式,推出了标准化互联网家装产品,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提出标准化概念的互联网家装企业有住网。
有住品牌的推出,提振了团队的士气。创业一年,有住网就获得了1亿元的A轮融资,由上市公司宜华木业领投。海尔家居就此也找到了转型破题的方向,从一个“干装修的”升级成了“做研发的”。
用智能的技术,优化装修的流程,这是团队孵化克路德机器人的初衷。在克路德的研发过程中,人工智能为海尔家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团队看到了智能家居的更多可能。2015年8月,克路德机器人在北京发布了与华为、北京理工大学联手研发的第一代家庭服务机器人。
标准化家装、装配式建筑、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智慧体育……凭借深耕行业多年的积淀和储备,在一个又一个因为智能而充满想象力的方向上,团队试图突破行业的边界。
2016年,中国家居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万亿元,但在中国家居行业,却没有一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剖析这一“行业悖论”的原因,海尔家居团队认为,根源在于家居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没有任何一家巨头能囊括这一链条上的所有细分产业。由此,刘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未来家居行业的独角兽一定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由很多家公司构建而成的生态圈。”
为了破解这一“悖论”,少海汇诞生了。
在这一年,海尔家居联合有住网、高端家装品牌博洛尼、克路德机器人等发起成立少海汇生态圈。
生态圈,意味着少海汇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是一个聚合行业的优质资源的平台。智能家居是这一生态圈的核心。从智能家居软硬件,到环保健康新材料、机器人,一个个细分产业的品牌企业聚合在少海汇,补齐产业链条的同时抱团取暖,共同打造引领高端智能创新生活的产业生态圈。
截至2018年底,少海汇成员企业总数达到48家,用户体验交互中心2100余家,核心企业年产值达到185亿元。
资本赋能颠覆性智慧住居新物种
2016年6月28日,在少海汇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面向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方向,少海汇孵化的有屋科技在北京发布有屋虫洞智能家居产品。
彼时,人工智能语音控制还没有走入用户的家居生活。智能音箱产品方面,如今普遍入户的天猫精灵和小米小爱同学尚未诞生,百度小度也只有服务机器人的雏形。在克路德机器人大脑“哇欧”的支持下,有屋虫洞当时已经可以实现全屋语音控制,成为具备探索意义的智能家居产品。以人工智能系统重塑传统意义上只有收纳功能的家居,有屋为用户创造出一个动动嘴巴就可以控制电视、空调、洗衣机、灯光、窗帘等家电和家居设备的家居环境。这在当时,是一种突破的体验。
也是在这一天, 国内知名资本信中利宣布和少海汇成立总规模12亿元的产业升级基金,重点关注的方向是智能家居、高端消费和产业升级。信中利创始人汪潮涌在发布会上描述双方合作的意义:“信中利与少海汇走到一起,就是让资本支持创意,让资本支持科技,让科技、创意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年,从问题重重的海尔家居,到185亿元的少海汇,资本加速了少海汇的崛起壮大。
在“资本+产业集群”融合模式下,少海汇布局的智能家居、机器人、物联网等高新产业吸引了国内一线资本的投资目光。
在早期,少海汇企业也曾经历过几乎任何一个创业企业都经历过的融资进程。以有住为例,有住创业的200万元启动资金是创始团队的自有基金,在有住的融资过程中,质押、债转股这些融资方式都曾经发挥过作用。
随着生态圈的发展壮大,少海汇发现,除了自己研发、自己孵化,如果想要快速做大,整合更多产业上下游企业进来,资本将成为最重要的支持。
从2016年开始,关注早期投资的信中利先后投资了海骊装配式、克路德机器人、有屋科技三家少海汇孵化的企业。此后,中金、中信、信中利、宽带、光远、高创基金等27个投资机构,大亚、宜华生活等15个产业资本,先后投资生态圈企业,甚至成为生态圈的一员,深度参与生态圈的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少海汇成员企业累计融资已达到40亿元。
其中,2018年12月14日,有屋科技宣布完成由中金公司领投的12亿元A轮融资。这一次融资创下了智能家居行业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尽管智能家居的市场才刚刚打开,资本的肯定让有屋科技的硬科技研发之路走得更加坚定。目前,有屋科技共有153项专利技术,入选2019胡润中国潜力独角兽榜单、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制造·硬科技TOP50品牌榜。资本的助力也让有屋科技加快了上市步伐。根据其公布的时间表,有屋科技最早将于2021年登陆主板市场。
除了智能家居产品有屋虫洞,作为智慧住居新物种,克路德推出的全国首家无人智慧酒店、海骊推出的装配宅解决方案等产品都备受关注。同时,借助资本力量,少海汇目前已在全国布局15座产业园,并先后引进投资ITOO、hyrock、大隈木门、美兰、维帝科、Arlex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的17个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借助海尔在全球10大研发中心和24个工业园的布局,少海汇积极推进各成员企业在上合国家的产业布局,将在俄罗斯投资建设优质原木采购基地,在巴基斯坦建立大理石深加工基地,同时积极推广橱柜衣柜、全屋定制家具、智能家居、机器人等出口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上合成员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
合伙人共治的智慧住居产业集群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里,如何将48家成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共赢的生态?
合伙人管理制是少海汇生态圈的组织支撑。
在这一制度下,企业围绕合伙人形成了一组“同心圆”:核心企业海尔家居、海骊、有住、有屋、克路德等由合伙人直接管理;第二个圈层是投资参股企业,比如智能系统研发品牌ITOO、装配式建筑企业泰恒建设等,合伙人对其有重大影响;此外生态圈还包括关联企业、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合作伙伴等。
股权共享利益统一的机制,让成员企业“拧成一股劲儿”。在实操层面,少海汇也有具体的措施,比如,在核心企业里,合伙人交叉持股;以生态圈业绩而不是单一企业业绩分配合伙人利益,保证企业合作共赢高效;以进入退出机制,保证平台企业优胜劣汰;以战略会议机制进行业务协同,保证平台战略统一。
在这一生态圈内,各企业循环互补、共生共赢,平台内企业通过整合资源,不仅仅产生了物理聚集所带来的加法效应,还通过要素间最大化地互动与融合产生乘法效应。
2017年,这一“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获得《哈佛商业评论》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
产业群的强势组合,让少海汇成员企业在对外竞争时具备了资源和成本的优势。
目前,少海汇的48家成员基本覆盖了住居的所有品类。按照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的作用,少海汇将48家企业构成的生态圈品牌矩阵划分为入口圈、产业圈、工具海三类。入口圈构建用户入口的极致体验,提供不同住居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销售资源共享,包括对应地产大客户的海骊、针对用户家装的有住、专注办公室环境的爱上办公等,通过网格体系、用户银行等实现销售资源共享。产业圈涵盖了装配式产业、全屋整装、智能集成、家居家饰、卫浴产业等五大产业,负责打造引领产品、承载需求落地,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实现研发、生产、办公、创业等资源共享。工具海构建平台资源竞争力,通过搭建开放的全球资源平台实现供应链采购共享。
这样的架构将带给成员企业怎样的环境?以专注于装配式装修的海骊为例。对于海骊来说,不够成熟、健全的市场环境是制约装配式这一以标准化模块为基本构成的装修方式发展的因素之一,具体的表现就是产业链不完善、配套整合度低。而依托少海汇生态圈资源优势,海骊可以与40多家在家装各垂直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密切关联,打造出自有品牌全品类供应链体系,集产品、仓储、物流、调度于一体,研发了包括8大子系统和66道工序在内的装配标准化施工解决方案,成本较传统装修方式降低10%,工期减少50%。这让海骊在业内竞争中保持了领先的优势。
少海汇也为成员企业提供了一个避风港。2018年,在野蛮生长过后,互联网家装行业危机重重,对用户难以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全透明,在供应链管理上问题频现,包括有住在内的互联网家装企业都经历了一场“深度洗牌”,不少品牌都已经销声匿迹。少海汇的资源支持让有住在面对市场困局时有了缓冲的空间,从这次危机中“挺”了过来,与海尔全屋家居联手,推出全屋整装解决方案,以生态的模式发掘新的生机。
少海汇多家成员企业相继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青岛“百千万”工程首批千帆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等,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个,行业标准23个,核心专利数1000余项。
物联网时代,一场围绕着人类住居空间的革命愈演愈烈,家电和家居势必将进行深度融合。有屋科技对此早有判断,甚至在有屋科技的研发上,将家电完全内置于家居模块中,让家电“消失”是一个未来的方向。
生态的模式,让家电和家居融合的未来不再遥远。
在少海汇创业三周年的大会上,有屋科技发布海尔全屋家居整装、有住整装、有屋·虫洞整装等三大品牌,为用户提供囊括家居和家电在内的智慧家居解决方案。这三大品牌不是孤立的家装解决方案。借助海尔的生态平台,海尔全屋家居将与刚刚更名为“海尔智家”的上市公司青岛海尔深度合作,将家电和家居的融合发挥到极致。
双方合作的首个生态卖场将于8月底在上海开业,总面积4200平方米,将上海多个小区的真实户型搬进体验中心,进行家居家电一体化设计,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生活空间。
这一生态合作的目标是,打造全国首家家电和家居生态融合样板典型,引领智慧家居变革。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杨 光)
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旧零售”消费者体验、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这些基本的商业逻辑依然是事关生死的决定性因素
新零售要回归零售的本质
□ 周晓峰
近半年来,青岛零售业的变化颇多。台东的沃尔玛、大融城的绿地G-super、香港中路的银座超市相继停业,与此同时,新零售继续跑马圈地,继大拇指广场门店之后,盒马鲜生又将新开两家门店。传统零售与新零售看似此消彼长,但新零售的狂飙突进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管理跟不上扩张速度、盈利能力不足、依赖补贴促销获客等。归根结底,新零售也要回归零售的本质,也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
2016年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了新零售概念。何为新零售,简而言之就是“线上+线下+物流”。新鲜食材现场加工、无人收银、线上购物、30分钟周边配送……这些或许是新零售吸引消费者的要素,但不应该是噱头。何况线上、线下和物流的融合本来就是零售业的正确打法,传统零售业也在进行着这样的“进化”,许多超市已经有了线上配送、自助支付等功能。
我们看到新零售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同质化和水土不服,这些新零售物种的门店几乎都是一个模式:放几个海鲜池,支几张餐饮桌,蔬菜肉类预包装等等,并没有颠覆传统超市和菜市场。事实上,新零售“超市+餐饮”的玩法与传统零售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开在超市里,一个开在超市外,而且除了高端海鲜外的其他餐饮品类并无差别。
新零售没有针对不同城市和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进行精准营销,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对不起它的高溢价,更为关键的是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没有找到稳定的盈利途径。在大众点评上,部分消费者也吐槽蔬果价格偏高、用餐等待时间过长、菜品口味低于预期等痛点。于是,补贴促销一结束,消费者新鲜劲儿一过,这些门店就再也不复开业时人头攒动的景象。
狂奔之后,泡沫已经开始破裂。复华控股旗下的地球港5家门店于去年末全部停业,其中就包括青岛两家门店;永辉云创旗下的超级物种曝出三年亏损10亿元,在上海五角场万达开出的首店坚持了不到两年就关门歇业;即便是背靠阿里的盒马鲜生也刚刚关闭了位于苏州昆山的吾悦广场门店。
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新零售的另一个代表,几乎已经从大众视野中消失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架这个风口曾经在短时间涌入超过50家创业公司,获得近50亿元的风险投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当年的共享单车。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如今不仅中小玩家全部被洗牌,屈指可数的头部企业也苟延残喘。回过头来看,无人货架没有解决货品损耗、品种单一、毛利率低等关键问题,盈利能力甚至不如传统的便利店。尽管无人货架号称解决了最后十米的消费场景,但是消费者不买账,更愿意走下写字楼去逛便利店。
零售业比拼的是商品和服务,核心在于无限拉近人与商品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新零售并没有根本改变零售的本质。那些关店的传统零售必然是在消费者体验、商品管理、供应链等某些环节没有做好,而新零售同样要面临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张兆新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qddaily)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报网立场。